餐饮行业食品监管规定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管理

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餐饮服务提供者需要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并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餐饮服务提供者应立即封存相关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并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还需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提供必要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食品检验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配合抽样检验工作,提供被抽检样品的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及相关票证等信息。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餐饮服务环节的抽样检验工作。

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收到检验结果告知之日起10日内,向组织实施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复检权利。

过程控制要求

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并进行验收,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物品。

餐饮器具消毒

餐饮器具使用前应通过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因材质、大小等原因无法采用的除外。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度。

消毒后的餐饮器具应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和培训制度

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健康状况符合从事食品工作的要求。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档案,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管理

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每年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平台提供者应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登记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新业态新模式管理

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直播带货等食品新业态新模式应树立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合法合规经营,完善内部质量管控制度措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供给。

食堂安全管理

食堂应从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到餐具的清洗消毒,再到食堂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设定详尽且严格的规章制度,提升食堂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要求涵盖了操作规范、事故处理、食品检验、过程控制、餐饮器具消毒、从业人员管理、平台管理、信用档案建立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公众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