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测绘要求

管网地勘测绘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般规定

勘察采用一次性详勘钻孔,所有勘察成果及资料整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要求执行。

查明场地的地质、地貌结构特征,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地下水的类型与分布情况,并提供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提出建议。对可能采取的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评价,并提供地基处理相应的岩土技术参数。

提供施工开挖放坡系数,对施工方式和基坑支护方案提出初步建议,并应提供施工支护设计所需参数。对工程施工降水方案提出建议,并提供土的渗透系数。

查明地下水水位的高程,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场地类别,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判断有无液化现象,应查明可液化的土层和各孔的液化指数,同时应根据各孔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

对设计与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岩土工程技术建议和相关岩土参数。

管道通过基岩埋藏较浅的地段时,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埋深及其风化、破碎程度。

应在管顶和管底部位采取土、水试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试验。对钢、铸铁金属管道,尚应对管道埋设深度范围内各岩土层进行电阻率测试。

钻孔位置及孔深

明挖管道勘探点宜沿管道中线布置。

勘探孔的布置原则:穿越铁道、公路或河谷地段的勘探孔移位不宜偏离管线中线超过3m,勘探孔间距以能控制地层土土质变化为原则,宜采用30〜100m,但在穿越铁道、公路地段,不宜少于2个勘探孔。在每个地貌单元、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管线辖角处、穿越铁路或公路的地段,都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适量布置勘探孔。在穿越暗埋的河、湖、沟、坑地段,及可能产生流砂和振动液化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勘探孔应适当加密。

测量技术要求

线路测量中线测量按照定线确定的线路中线桩,测出管道的中线。提供中线成果表,包括:中线桩的桩号、坐标、转角、里程、高程,在平面转角处,提供中线折线成果。坐标系统若地方部门无要求,坐标系采用西安80(如当地有要求,采用当地坐标系),高程系采用85国家高程(可采用当地)。转折点应标注固定坐标点和高程参照点。各桩转角按管道正输方向的左角,转角标注到“秒”。计算曲线的夹角为:左角小于180°时,夹角=180°-实测左角;左角大于180°时,夹角=实测左角-180°。本工程里程,按本次定线的起点为0+000,有曲线时,曲线段按实际曲线长度计算里程,即按相邻管道中线桩坐标平差后的坐标反算距离,并减去切曲线差再计算各桩的里程。高程精确到“”,里程标注到“”。

导线测量应遵循《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GB/T 50539-2009,确保导线设置符合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全线连接贯通布设,统一平差。一般要求通过路线附近即可,但不得超出纸上定线宽度的地形图外。全线可采用D级GPS控制点作平面控制,并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的规定,再以GPS点为基准发展一级导线。导线须用不低于J级光电测距仪和不低于J级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导线相邻点间最弱边相对精度应小于1/20000。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管网工程的地质勘察和测绘工作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