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测绘的现状
我国基础测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数字化进程
我国基础测绘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纸质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转变。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数字中国”和“数字省(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工程的启动。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接近尾声,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形成了1:10000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500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改造。
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缺乏数据共建共享机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职能部门为满足自身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重复测绘的现象,影响了测绘成果的共建共享。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础测绘队伍建设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测绘标准化工作滞后:各部门数据采集的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全、不准,数据交换渠道不畅。
缺乏开发和创新能力:基础测绘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优化措施制定少,创新意识不足。
法律与政策支持
《基础测绘条例》:国务院通过了《基础测绘条例》,并于2009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对基础测绘的管理,规范了基础测绘活动,促进了基础测绘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基础测绘的保障服务水平。
技术革新与应用
新兴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如北斗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新兴测绘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