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景观设计要点
湖滨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景观布局规划
以湖滨路为景观主轴,路北沿湖绿化带和路南绿化防护林带为景观带,形成“一轴、两带、三区、七节点”的串珠式景观布局形态。
景观分区设计
入口景观区:主景为一主入口景观墙,次入口为林阴大道,结点为两个小广场空间,滨水小广场设计成室内休闲茶座。
中心水景景区:沿水岸散臵自然石形成自然河堤,中部设有观景木栈道、滨水茶座和碧湖轩茶座。
休闲空间景区:中部设有林荫广场和观景木平台,周边种植高大的乔木等绿化树种,形成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
强调生态优先原则,确保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的和谐共生。
考虑人与环境互动,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地域特色。
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保障长期效益。
关键设计要点
保护自然生态,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采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合理设置水体净化设施。
强调亲水性与可达性,通过建设步道、栈桥、亲水平台等设施,方便市民亲近水面。
融入地方文化与历史,利用雕塑、壁画、纪念性建筑等形式,讲述滨水区域的历史故事。
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可再生材料建造景观设施,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能源。
促进社会交往与休闲娱乐,设置儿童游乐区、运动场、阅读角等,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驳岸处理手法
自然缓坡型: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高差感。
台地型:适用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不开阔的区域,通过多层台地化解高差感。
挑出型:适用于开阔的水面,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
引入型: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组织动态水景。
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结合观花、果、叶、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
下层矮植物: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
主要绿化植物的选择
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生态效益和地域特色的植物,如香樟林、竹林及部分常绿大乔木等。
规划依据
滨河城市公园整体规划、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现状基础资料、设计任务书。
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性的设计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营造生态型城市景观,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
亲水性的设计原则: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沿河边布置铺装硬地、园路、景观建筑小品等。
其他设计要点
地砖:选择透水性好的地砖。
娱乐体育设施:以中小项目为主体,活动区域控制在公园用地的15%以下。
儿童游乐区:应控制在公园用地的10%以下。
休闲功能区:包括观光区、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等,应占公园土地的70%以上。
监控系统:设置广播系统和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
防雷设施:主要出入口的分布广场和游客专心活动的场所以及经常举行展览活动的场所,应设置独立的防雷设施。
加强水体自净:通过产生水流,将死水转化为活水,增强水体的自净效果。
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构成了湖滨景观设计的全面框架,旨在创造一个生态、亲水、文化丰富且可持续的公共空间。